本系列是透過與AI對話,討論生活中的各種議題。歡迎你帶著自己的經驗來閱讀,也歡迎分享你的理解。希望這是一個開放與尊重的空間,讓我們一起理解事物背後的樣貌。
左京的提問一:
這次我想聊聊關於孤獨感。
現代人是否越來越孤獨,朋友越來越少呢?
ChatGPT 說: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也常被討論的話題。關於「現代人是否越來越孤獨、朋友越來越少」,答案可能是「是,也不是」,要看從哪個角度切入。
為什麼說現代人越來越孤獨?
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
現代人花更多時間在工作、學業或個人成就上,留給社交的時間變少了。
社群媒體帶來「假連結」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滑手機,看似跟很多人互動,但這些互動常是淺層的,缺乏真實的陪伴與深度交流。
都市化、獨居比例上升
越來越多人成為「一個人生活」的常態,甚至一整天不跟任何人說話的情況也很普遍。
社交壓力與信任成本高
現代社會的信任建立變得困難,人們更容易用「防禦性」態度對待人際關係。
但為什麼也可以說「不一定」?
交友方式變多元
網路、社交軟體、遊戲社群、興趣小組,其實讓許多人認識了不同地區、背景的朋友,是以往做不到的。
更懂得選擇適合的朋友
現代人不像過去那樣被「群體」綁住(例如同學、鄰居),反而能更主動選擇契合價值觀的人來當朋友。
孤獨不代表沒朋友
有些人享受獨處,孤獨是一種內心狀態,不一定與外在人數成正比。
小結
現代人的確面臨一種「關係變多,但深度變淺」的現象,導致孤獨感加重。但也有不少人透過新的方式建立深刻的人際連結,甚至跨越國界。
你自己覺得,這樣的孤獨,是讓人痛苦的?還是也有帶來自由和可能性呢?
左京的提問二:
網路確實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不過我想知道,現在的年輕世代例如Z世代,在人際關係的建立上,是否跟之前的世代有些明顯的不同。
ChatGPT 說: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而且非常關鍵:Z世代(約1997–2012年出生)在成長過程中深受數位科技影響,他們在人際關係的建立方式,的確和過去的世代(像是Y世代或X世代)有不少明顯差異。
🔍 Z世代在社交方式上的明顯差異
- 更習慣線上互動
Z世代從小就接觸社群媒體(IG、TikTok、Discord等),比起面對面,他們更擅長用「訊息、限動、表情符號」來維持關係。
優點:接觸範圍廣、反應快速
缺點:容易造成誤解、缺乏情感深度
- 人際關係更「去中心化」
不像過去那樣被某個單一圈子綁住,Z世代可能同時活躍於多個小社群中,例如:
線上的遊戲群組
特定興趣的IG頁或Reddit板塊
校園、打工、創作圈
這些圈子不一定重疊,人際連結呈現出「分散、多元」的樣貌。
- 追求真實感,但又容易感到焦慮
Z世代重視「真實、自我表達」,但也容易被社群媒體上看似完美的人生比較打擊。他們可能會:
渴望被理解,但不容易主動傾訴
表面熱絡,內心孤單
更重視心理健康,但也更脆弱
- 關係建立速度快,但不一定深
透過社群媒體,一個「讚」或「私訊」就能開啟對話,但這些對話可能迅速開始,也迅速消失,缺乏延續性與承諾感。 - 更強的界線感與獨立性
Z世代更懂得「保護自己的情緒邊界」,不願委屈自己去維繫表面朋友。他們可能會:
有選擇性地分享自己
不輕易談心
對人際壓力更敏感、更快斷聯
📌 小結
Z世代的人際關係特徵是:
數位原生,線上關係為主
多元、彈性,關係流動性高
渴望真實,但也常有焦慮
更獨立,有界線感
他們的孤獨感,往往不是「沒有人」,而是「沒有可以真正說話的人」。
左京的提問三:
關於可依賴的安全感,我在想現代人的結婚比例降低了,不一定有伴侶和小孩,是不是會導致缺乏可依賴的安全感,要如何解決呢?
ChatGPT 說:
這個思考非常深入,而且直指核心問題:「當代人結婚率降低,是否影響了可依賴的安全感?」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某種層面上。
🧩 為什麼結婚率降低會影響安全感?
- 傳統依賴結構鬆動了
以前的社會提供了「比較固定的依靠模式」:
有配偶、有孩子
有家族、宗教、社區網絡
這些都讓人比較容易覺得「我不是一個人面對世界」。
但現代人晚婚、不婚、少子化,導致:
情感支持來源減少
面對老病孤單的焦慮加劇
社會制度跟不上新的生活型態
- 個體化社會:自由的代價是孤單
現代社會鼓勵「自我實現」與「個體自由」,人有更多選擇,但也意味著:
要自己照顧自己
遇到困境時「不太知道可以依靠誰」
情感關係變得不穩定,也更短暫
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孤獨,不是交幾個朋友就能完全解決。
🧭 那麼:沒有婚姻、孩子,也能建立安全感嗎?
可以,但需要主動打造「非傳統型支持網絡」。
🔹 1. 情感網絡:建立「選擇性的親密關係」
一群可以互相支援的朋友(emotional backup group)
不以戀愛為前提,也可以有深層連結
比如一起生活的朋友、一對一定期深聊的人
👉 「選擇性家庭」的概念越來越被提倡。
🔹 2. 自我關懷與心理資源
穩定的心理狀態能成為內在的「避風港」
學習處理焦慮與情緒(如冥想、諮商、自我反思)
安全感來自於:即使失敗、痛苦,也知道自己不會崩潰
🔹 3. 參與型社群
志工、共學團體、興趣小組、社區參與
重點不是「認識很多人」,而是「在其中有存在感」
現代人要主動設計生活中的連結點,而不是等著被安排。
🧠 小結:安全感的未來版本
過去的安全感來自家庭制度,
未來的安全感可能更來自「被選擇的關係」與「內在的穩定感」。
所以,不結婚也可以有安全感,但需要更有意識地經營關係與自我照顧,而不是放任孤獨慢慢堆積。
左京的提問四:
關於”非傳統型支持網絡”,目前有一些發展中的方向嗎?
非常棒的提問!「非傳統型支持網絡」正是因應當代人晚婚、不婚、流動性高等生活型態,逐漸發展出來的新形式。以下是目前社會上正在出現或逐漸成熟的幾種方向:
🌱 正在發展中的「非傳統型支持網絡」形式:
- 選擇性家庭(Chosen Family)
來自LGBTQ+社群,逐漸被更廣泛族群採納:
不是血緣組成,而是由彼此選擇、互相支持的人組成
常見於:好友同住、單身者的支持圈、情感伴侶群體
特徵是情感真誠、責任感高、相互照應
例子:三五好友輪流照顧彼此的生活與健康,甚至共同養小孩。
- 共居式生活(Co-living / Intentional Community)
共享空間、互助生活的現代版「現代合居」
除了租金共享,更強調心靈支持與生活互動
特別受單身者與自由工作者青睞
國外如「cohousing」社區、台灣也有一些實驗性的共居空間(如日常生活實驗室、Time House等)
- 單身支持圈(Single Circles)
面向不婚、不生族群的小型社交支持網
聚會、旅行、定期交流情感與生活經驗
有些會定期輪值幫助彼此應付生活上的難題(看病、搬家、情緒支持)
- 線上深交群組(Emotional Community)
利用網路組成的深層對話圈,例如:
寫作、心理成長、精神支持小組
例:每週Zoom心事聊天室、線上療癒書會、匿名陪伴計畫
雖然是線上,但若彼此能穩定信任、定期出現,也會產生安全感
- 熟年共老團體
尤其在高齡社會中,沒有孩子或配偶的長者主動組成「共老支持網」
包括共同生活、互助照顧、財務協助計畫
在日本、北歐、台灣等地已有初步實踐
台灣例如:自立共生的「甘樂文創老後共學計畫」、「我家共老宅」等案例
- 共享照護平台 / 輪班型陪伴
以App或社群平台協調「彼此照應」
像是健康互報、遠距陪聊、緊急照護通知
類似「生活版的Line群組」,但設計得更制度化
🧠 小結:非傳統網絡的共同特徵
主動性高:需自己去設計生活、建立聯繫
非血緣式:關係建立靠信任與選擇,而非制度安排
共好精神:不是「你幫我」而是「我們彼此照應」
形式多元:可以是同住、固定聚會、線上陪伴等
—
如果你想發展一個節目或文章系列,「現代版依靠」這個主題很值得切入,例如:
📌《不結婚,我靠誰?——非傳統依靠網絡的6種新樣貌》
📌《家不一定是血緣:現代人如何選擇自己的家庭》
要不要我幫你列一份節目企劃提綱?
===================
以上是這次跟AI聊天的紀錄
是不是應該來徵三五好友養小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