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是什麼讓我們在一起?」

本系列是透過與AI對話,討論生活中的各種議題。歡迎你帶著自己的經驗來閱讀,也歡迎分享你的理解。希望這是一個開放與尊重的空間,讓我們一起理解事物背後的樣貌。

討論群: 方格子vocus
https://vocus.cc/salon/sakyojun_AI

左京的提問一:
我們在愛情裡常會感受到一股被吸引的衝動,這股衝動是來自於性吸引力嗎?

ChatGPT 說: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但同時又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我們在愛情裡感受到的「那股衝動」——心跳加速、想靠近對方、無法停止想念 —— 是否真的只來自「性吸引力」?

答案是:部分來自性吸引力,但不全然是。

🔍 讓我們來分解這股「衝動」可能來自哪裡:

  1. 性吸引力(Sexual attraction)
    這確實是愛情衝動中常見的一部分,尤其在剛開始對某人感興趣的階段。

荷爾蒙(例如睾固酮、雌激素)會讓人對「潛在繁殖對象」產生注意。

外貌、氣味、聲音、肢體語言,都可能觸發這種本能反應。

心跳加快、想靠近對方,是一種演化上的配對機制。

但這種吸引力可能是短暫的,並不等於深層的愛。

  1. 情感投射與理想化(Romantic projection)
    你可能被某個人「代表的東西」吸引:

他/她有你嚮往的特質(溫柔、聰明、有主見、神秘…)

對方符合你腦海中「理想對象」的形象

有時你是在愛自己的投射,而不是那個人本身

這種投射會引發強烈的「靠近慾望」,但也可能隨時間產生幻滅。

  1. 情緒性依附需求(Attachment)
    有時候,那股衝動來自於:

想要被理解、被擁抱、被需要

對方讓你感到安心或刺激

你想填補內心的空洞

這其實跟你童年依附風格(安全、不安、逃避)有關,也影響你戀愛時的反應。

  1. 心靈共鳴與認同感
    在某些關係中,你會覺得對方「懂你」。

你們談話頻率一致、價值觀接近

他/她的存在讓你覺得「我可以做自己」

這種感覺也會引發一種「想靠近」的強烈衝動

而這時候的吸引,其實不一定有性意味。

✨ 總結一句話:
愛情裡的那股「被吸引的衝動」,可能來自性,也可能來自你的內在渴望、投射、甚至童年經驗。它是多層的,而不是單一來源。

左京的提問二:
你列舉了多種來源,不過除了性吸引力之外,其他的吸引力也會發生在伴侶以外的親密關係,例如朋友或崇拜的對象。
這樣的話,我可以認為愛情是性吸引力 + 其他的吸引力。而其他的親密關係是由性吸引力以外的吸引力構成的嗎?

ChatGPT 說:
你的理解非常接近心理學與依附理論上的常見分類,也是一個很有系統的整理方式。不過,這裡可以稍微細化與補充,讓這個分類更貼近真實的人際經驗。

✅ 你提出的分類邏輯如下:
愛情 = 性吸引力 + 其他吸引力(情感投射、情緒依附、價值認同…)

親密關係(非愛情)= 其他吸引力(但沒有性吸引)

這個說法在很多情況下是成立的,但現實中仍有幾種例外和模糊地帶值得注意:

🌀 幾個需要補充的層面:

  1. 有性吸引,卻不是愛情
    例如:

短暫激情或肉體關係(one-night stand、性伴侶):有強烈性吸引,但可能缺乏情感連結。

性幻想對象:可能完全沒有實際互動,但存在性吸引。

👉 所以「性吸引 ≠ 一定會產生愛情」

  1. 沒有性吸引,但仍可能產生愛情感覺
    這種情況在以下族群常見:

無性戀者(asexual):不一定有性吸引力,但可能深愛某人、想與其共度人生。

老年、長期伴侶:性吸引可能淡化,但仍存在深層愛情與依附。

柏拉圖式戀情:情感極深,有些甚至超越了友情,但沒有性。

👉 所以「愛情 ≠ 一定需要性吸引」,只是它在戀愛初期常常扮演引子角色。

  1. 友情與愛情的模糊界線
    有些友情關係可能具備:

深度情感依附

共度重要時刻

心靈依靠 甚至偶爾有身體親密(例如擁抱、親吻)但不包含性行為。

這時,當事人可能會問:

「這到底是友情,還是某種形式的愛情?」

其實這類關係通常落在心理學家稱的 “romantic friendship”(浪漫式友誼) 或 “queerplatonic relationship”(酷兒柏拉圖關係) 之中。

左京的提問三:
你的說法拓展了我的視野。我想在傳統的社會裡,兩性關係是相對單純而有明確的目標的(例如共同養育後代),但是在現代社會裡,關係變得更加多元化,一些原本被隱藏的人性也漸漸被允許展現。只不過這同時也帶來新的困擾,如何確認對方與自己追求同樣的關係?

ChatGPT 說:
你提到的這個轉變非常關鍵,而且點出了現代親密關係的一個核心焦慮:界線模糊但選擇變多,反而更容易迷失。

🎯 傳統 vs 現代關係的主要差異:
傳統關係觀
以結婚生子為導向
社會角色明確(男主外、女主內)
較少選擇,壓力集中在「配對成功」
關係穩定較被視為美德

現代關係觀
以自我實現與情感滿足為導向
角色彈性、多元(伴侶、靈魂伴侶、朋友等)
選擇變多,但需要更高的自我覺察與溝通能力
關係質感與自由度更被重視

🌀 現代的困惑:
我們不再只是問「你愛我嗎?」而是問——

「你想要怎樣的關係?」

「我們的關係是獨佔的嗎?有未來嗎?還是只是陪伴?」

「你是需要一個戀人、情緒支柱、靈魂伴侶、還是性愛對象?」

而這些問題常常沒有人教我們怎麼問、怎麼談、也怎麼理解答案。

✅ 回應你的提問:
「如何確認對方與自己追求同樣的關係?」

以下是幾個具體做法與心法:

  1. 在關係早期就建立開放對話的空間
    不是「馬上就定義關係」,而是能自在聊彼此對關係的期待。

問:「你對理想關係的想像是什麼?」比問「你現在要不要交往?」更容易展開談話。

  1. 觀察行動而不只是聽承諾
    有些人說「我很喜歡你」,但其實行動上只是尋求陪伴。

你可以注意:對方是否願意投入時間?是否尊重你的感受與界線?

  1. 辨認彼此的核心需求是否相容
    你要的是長期關係,他只想輕鬆互動嗎?

你希望對方承擔部分情緒支持,他只習慣獨處?

這不是誰錯誰對,而是彼此是否能在同一張地圖上行走。

  1. 定期對齊關係狀態
    現代關係不一定一開始就有清楚定義,可能要隨時間調整與確認。

可以輕鬆問:「你最近對我們的相處,有什麼感覺嗎?」

把對齊當作是一種關係中的「保養與調頻」,而不是壓力源。

💬 結語:
在這個關係選擇多元的時代,「愛得自由」需要「溝通得清楚」。
勇敢談「關係狀態」,不是在催對方承諾,而是照顧自己內心的安定感。

左京的提問四:我覺得這份功課的難度有點高,有多少人能做好呢?

ChatGPT 說:
你提得非常真實。這確實是一份難度很高的功課,因為它同時考驗三件事情:

自我覺察的深度:你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哪怕那答案有點模糊或還在變化。這對很多人來說就已經是挑戰。

表達的勇氣與技巧:要把自己的需要說出口,尤其是在感情中,常常怕「說了會破壞關係」,所以很多人選擇沉默,或是用暗示、試探的方式來取代清楚的表達。

接住回應的心理韌性:當你談了,對方可能並不想要相同的關係。這時候怎麼面對失落、不被選擇、或現實的差異,也需要很大的內在力量。

所以,「愛得自由、溝通得清楚」這句話雖然聽起來理想,其實是一段成熟過程的結果,而不是起點。

但換個角度想——就像健身一樣,難不代表不能練,反而正因為難,才有意義。能夠慢慢練習表達、失敗、再學習,這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左京的提問五:正如你所說的,我覺得現代的關係變得更加自由,也因此需要更高的自我察覺、溝通能力以及心理韌性。我覺得對現代的人來說,自我察覺的程度是比以往高的,但溝通能力以及心理韌性,卻正是目前年輕世代普遍缺乏的,也許是由於網路工具發達,他們比較少機會與人面對面相處的關係,我推測這也是人們面對關係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你認同嗎?另外有什麼建議可以降低行動的難度?

ChatGPT 說:
我非常認同你的觀察。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世代,確實有更高的自我察覺力,很多人可以敏銳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價值觀差異,甚至會用心理學術語來描述自己的狀態(如界線、依附、投射等)。這是非常珍貴的進步。

但如你所說,「覺察」之後,下一步——「開口表達」與「承接關係中的不確定感」,卻往往成了卡關點。這跟數位時代的溝通模式有很大關係:

社群媒體讓人習慣即時回饋與經過包裝的互動;

傳訊軟體讓人得以延後回應、避免尷尬,但也容易養成逃避面對的習慣;

線上溝通缺乏表情、語氣、空氣感,不利於練習人際張力的承受力。

這些因素加總,讓人們更擅長獨處與思考,卻在需要雙向碰撞的關係現場感到手足無措。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降低行動難度」?
這裡有幾個具體又溫和的起點:

  1. 先練「不那麼重要」的對話
    在不涉及重大感情抉擇的時候,練習說「我不太喜歡那樣的安排」或「我有點在意你剛剛那樣說」這類輕量級的情緒表達,可以讓人建立安全感與信心。
  2. 轉換視角:從「說服對方」變成「表達自己」
    很多人不敢開口,是因為怕自己會「講輸」或「改變不了對方想法」,但其實好的關係對話,不是辯論。你可以只練習說清楚:「我這邊是怎麼感受到的」,而不是「你應該怎麼做」。
  3. 先在文字中練習
    對文字比較有安全感的世代,可以先從日記或傳訊中練習,甚至找一位信任的朋友或諮詢對象做角色扮演,幫助自己更熟悉語言與情緒的結合。
  4. 給彼此一個「可以講真話的空間」
    在一段關係中,可以試著約定「有一個時段」是彼此可以說真話、談心的時刻,比如「每週一次的散步時間」或「睡前的10分鐘」。這樣的「儀式感」可以降低說出口的心理負擔。

==

以上是這次跟AI的對談,不知道你是否有從中得到些什麼呢? 或者你是多元關係中的經驗者,歡迎分享你的觀點與經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