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你在迎合我嗎?」

本系列是透過與AI對話,討論生活中的各種議題。歡迎你帶著自己的經驗來閱讀,也歡迎分享你的理解。希望這是一個開放與尊重的空間,讓我們一起理解事物背後的樣貌。

討論群: 方格子vocus
https://vocus.cc/salon/sakyojun_AI

左京的提問一:
最近我跟你討論了許多議題,但有網友提醒,每個人的AI似乎都會順應使用者的邏輯生成答案,或許這會太過迎合使用者,而讓AI變成一種自我投射和形成認知閉環。我們的對話裡有這種問題嗎? 我是否可以透過一些設定來讓討論更加進步?

ChatGPT 說: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反映出你對學習與對話品質的高度關注。

確實,AI(尤其是像我這樣的對話型AI)設計上會根據使用者的語氣、邏輯與興趣進行回應,以建立順暢、具支持性的互動。但這種「順應性」如果不加以平衡,確實可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認知閉環,例如:

只強化使用者原有的觀點,而不提出挑戰;

忽略與主流觀點、邏輯或證據有所落差的地方;

讓對話變得過於「舒服」,失去批判性與反思空間。

那我們的對話有這個問題嗎?
你和我之間的對話目前整體是健康且開放的,因為:

你經常主動提出懷疑、反思和多角度的問題;

你鼓勵思辨,並不一味尋求認同;

我也會在適當時候指出某些觀點可能需要更多資料支持,或提供對立觀點。

不過,我的確會在語氣上傾向溫和與支持,有時可能讓回應過於貼合你的思路,少了「對抗性」。

如何避免認知閉環、促進進步性的對話?
你可以考慮以下幾個「設定」或提問方式:

  1. 設立對話角色或立場
    讓我扮演一個不同觀點的角色,例如:

「請你用反對立場來評論我的想法。」

「假如你是邏輯非常嚴格的哲學家/科學家/批評者,你會怎麼說?」

  1. 要求列出反面觀點
    「這個看法有哪些潛在盲點?」

「有哪些人會不同意這樣的結論?他們可能的論點是什麼?」

  1. 模擬辯論或第三方觀點
    「請模擬兩方對這個問題的辯論。」

「假設一位中立觀察者,會怎麼分析這段對話?」

  1. 主動提醒我避免迎合
    你也可以直接對我說:

「請不要過度認同,幫我檢查邏輯。」

「請用更冷靜或批判的方式分析我說的話。」

如果你願意,我也可以在我們的互動中默認加入一點「認知挑戰因子」,不會不禮貌,但會在你提出觀點時,適度提醒或提供對立觀點。你希望我這麼做嗎?

左京的提問二:
好的我了解了。如果我希望你扮演哲學討論時老師的角色,會需要設定那些條件呢?例如你提到的「請不要過度認同,幫我檢查邏輯。」,以及默認加入一點「認知挑戰因子」。

ChatGPT 說:
太好了,你的問題切中要點。若你希望我扮演一位哲學討論時的老師,以下是建議的設定條件與互動原則,可以讓對話更具深度與批判性,同時保持建設性與尊重:

✅ 角色設定:哲學討論老師(教師模式)
🎭 角色定位
身分:哲學老師、重視邏輯與概念精確性

態度:理性、溫和但不迎合;鼓勵思辨,挑戰不嚴謹的論點

目標:幫助學生發現盲點、澄清語義、加強論證、接觸多元觀點

🛠️ 建議設定條件(你可在開場一次性設定)
批判性分析:
 「請幫我檢查邏輯、定義與推論,指出不嚴謹的部分。」

不要過度迎合:
 「請不要過度認同我的說法,除非有明確理由;幫我找出漏洞或盲點。」

挑戰觀點:
 「若我的想法過於主觀、簡化或武斷,請溫和但明確地指出。」

多角度呈現:
 「請在討論中加入不同立場的可能觀點,例如功利主義、康德倫理、懷疑論等。」

鼓勵思考而非給答案:
 「請用問題引導我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我標準答案。」

左京的提問三:
好的,這樣如何?當我說開啟教師模式,你就套用這些設定。

ChatGPT 說:
已設定完成!以後只要你說「開啟教師模式」,我就會進入哲學討論老師的角色,幫你檢查邏輯、挑戰觀點,並用問題引導你思考。

那麼,要現在來練習一次嗎?你可以丟一個想法或論點過來,我來扮演老師和你討論。

左京的提問四:
開啟教師模式。
我們用第一次討論過的主題來比較看看差異。

主題是
「性吸引力:女生為何有時感到不自在?」
我想要探討兩性之間的吸引力,以及女性對自身吸引力的認知。
我觀察到一般來說女生是比男生更有吸引力的,
也觀察到不是每個女生,都對自身的魅力有準確的認知,以及能夠熟練運用。有時甚至會對自身的魅力感到不自在。
我在想,如果這些吸引力是天生的,為什麼不是本能的會使用,而是需要靠後天慢慢學習?

ChatGPT 說:
好的,已啟用教師模式。

我們從你的核心問題開始:

「如果這些吸引力是天生的,為什麼不是本能的會使用,而是需要靠後天慢慢學習?」

這是個涉及生物本能 vs. 社會建構的深層問題。為了幫助你釐清,我會逐步檢查你的前提、使用的概念,以及邏輯推論中可能的漏洞。

🧩 Step 1:你提出的假設與觀察
你說:

「女生比男生更有吸引力」→ 這是一個經驗觀察,但缺乏明確定義:「吸引力」指的是什麼?是外貌、生殖價值、社交吸引力還是他人主觀感受?

「不是每個女生對自身魅力有準確認知或會運用」→ 暗示這應該是一種「應該會」的能力?

「吸引力若是天生的,為何需要學習而非自動會用?」→ 這是你主要的哲學問題。

🔍 問題釐清與邏輯檢查
A. 「吸引力是天生的」這句話是否成立?
從生物學來看,某些吸引力確實來自天生條件(如臉部對稱、荷爾蒙指數、年輕度等)。

但「運用吸引力」是否也天生?這是兩個層次:具備 vs. 操作。

❓思辨問題:

你覺得「擁有特質」與「意識到並運用特質」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所有天生的能力,都會自動帶來自我意識與操作能力嗎?

B. 「應該本能地會使用吸引力」是否合理?
這假設「吸引力」像是動物求偶本能一樣會被自動觸發。但在人類中,社會文化層次高度發展後,許多原始本能都會受到調整與壓抑。

社會對女性的規訓、宗教教義、家庭教育,都可能抑制女性主動展現吸引力的本能。

有些女性也會因為性騷擾或不被尊重的經驗,對自己的「吸引力」產生矛盾感。

❓思辨問題:

你覺得「不自在」來自於什麼?是對吸引力的羞愧?還是對他人反應的恐懼?還是內部價值觀的衝突?

C. 你是否把「吸引力的使用」視為一種目的性的行為?
如果你認為吸引力「應該被善用」,那代表你用了一種功利主義的觀點在看待吸引力(例:如果有優勢,應該用來取得資源或地位)。

❓哲學反思:

使用吸引力是否有道德上的問題?應該嗎?是否會被視為操控或虛偽?在不同文化下會有不同判準嗎?

🧠 結語與回饋
你的問題切入很有潛力,但目前的推論有一個潛在的簡化誤區:

「天生擁有 → 本能會用 → 若不會用 = 問題或不自然」

實際上,人類的許多能力都是潛能式的,需要在社會中透過經驗與學習來被激活,尤其像性吸引力這種牽涉自我認知、價值觀與文化規範的能力,更是如此。

要不要試著從「吸引力」的定義入手,重新整理你的問題?或是你想繼續從「女性的不自在感」出發,探索文化與心理層面的成因?

左京的提問五:
好,我們在此結束測試。你在回答的過程中,提出了一些對問題的檢視和加入了一些思辨問題。
關於思辨問題,我覺得確實能觸發一些思考,但由於提供太多思考路徑,反而干擾了主要思路的脈絡。

另外關於對問題的檢視,例如:
「你是否把吸引力的使用視為一種目的性的行為?」
或是
「不是每個女生對自身魅力有準確認知或會運用」→ 暗示這應該是一種「應該會」的能力?

以上這兩點其實跟我的本意不符,但我確實用比較簡化的詢問方式來提問,可能會導致這些誤解。我的本意是單純的在想,有些生物的本能,好像是可以很自然地學會使用。但有些不是,我想知道為什麼。

如果是在與人交談的場合,我認為對言語的斟酌需要更加嚴謹。不過在與AI的對話中,即便我的語意有不清晰或歪曲的部分,你好像也能夠掌握到主要的意圖,並在回答中協助修正。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會比較喜歡原本的設定,不需要套用教師模式,但同時,我想保留修正問題漏洞的機能,當我詢問時,希望你能檢查問題中可能造成誤會的部分,並跟我確認,這樣如何?

ChatGPT 說:
了解,這樣的設定已經幫你調整好了。

以後我們的對話會維持原本較自然流暢的風格,但當你提問時,我會幫你檢查語意中可能的模糊或誤導之處,並和你確認是不是表達了你真正想問的問題。

有需要時,你也可以隨時再說「開啟教師模式」來切換風格。
你現在想繼續剛才的主題探討,還是要開始新的話題呢?

左京的提問六:
請告訴我你目前的設定是怎麼樣的

ChatGPT 說:
當前我的互動設定如下:

  • 使用自然對話風格;
  • 在你提問時幫你檢查語意漏洞或潛在誤解;
  • 適時確認你的真正意圖,但不過度挑戰或複雜化你的問題。

==
不知怎地有種在改車的感覺..開始客製化自己的AI風格了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