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2. 讀書心得-記憶裡的傷

最近嗑了一本書
在講如何處理心理創傷
書名叫做
“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

作者彼得.列文(Peter A Levine)
在心理創傷治療方面
出版過數本暢銷書
而這本的內容在講記憶

首先一開頭
作者就打破了一般人(就是我)
對記憶的想像

記憶並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資料
而是可以被創造和修正的
而且記憶也不僅有一種
人腦中有四種不同層次的記憶
分別由不同的腦部位管轄

其中兩種是可被意識到的外顯記憶
作者稱之為
“陳述性記憶”以及”情節記憶”

陳述性記憶是指
不帶情感的直白描述
例如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

而情節記憶則像故事劇情
能勾動情感但細節模糊

另外兩種記憶
則是無法被刻意喚起的內隱記憶
包含了”情緒記憶”以及”程序性記憶”
這兩種記憶比較抽象

基本上情緒記憶是一種標記
當人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一件
跟過往經驗相似的狀況時
會勾起類似的情緒反應

而程序性記憶可以被理解為身體記憶
身體記憶有很多種類
像是學習腳踏車也算一種
一旦學會了就不容易忘記
另外由情緒所引發的身體反應
例如見到親密的人引發的溫暖和放鬆感
或是面對重要場合的緊張感
也都是一種身體記憶

通常來講內隱性的記憶
在控制人的行動上有更高的優先權
會蓋過理性的想法
這也是創傷之所以會干擾正常生活的原因
因為原本負責調控行為的情緒波動
沒有在正常範圍內
可能是過高(過激反應)或過低(壓抑)

作者的治療方法
是先讓個案感受到
自己是在一個安全的環境
然後引導對方回想創傷經驗
感受自己身體的反應

透過多次的練習
讓個案逐步放鬆
並拿回掌控感
藉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可能有些人看到這會覺得
這內容有點精深呀
沒錯~因為這本書
其實是寫給心理師和助人工作者看的
但先不提心理治療所需的技巧和經驗
書裡的觀念確實也很有趣

其中作者也用到了一些催眠的技巧
勾起了我對催眠的好奇心
但要學這種東西
感覺要有專業可信賴的老師或機構帶領
查了一下發現
張老師基金會在11月
有開催眠治療師課程耶!

我的握滑鼠的手開始蠢蠢欲動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