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80. 腦筋急轉彎2觀後感

昨晚第一次在Calgary看電影
跟同學們去看了腦筋急轉彎2
內心戲總是發人深省
就讓咱來寫一下觀影感想

–以下是暴雷防止線–

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
是在講內心的各種情緒
如何幫助或影響我們的行動
以及建構對於自我的信念

相較於第一集的簡約與直觀
我感受到製作團隊在第二集裡
試圖放入更多心理知識

其中有些部分
大概是要經過了一定年紀之後
回過頭來看才能體會的

劇中的女主角萊莉
從第一集的小女孩
到第二集的青春期少女
內心的情緒組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焦慮、羨慕、裝酷和害羞
這四種情緒佔據了萊莉的主意識
而原本的快樂憂傷等情緒
被裝進玻璃罐鎖進潛意識的保險庫裡

原本萊莉的自我是充滿自信的
在孩子的世界裡
受到很好的保護
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

然而從青春期開始
與家人的關係逐漸退向後方
與朋友們的關係佔據了生活
而友誼的經營充滿了不確定性
跟與家人的相處大不相同
因此萊莉需要新的情緒
來處理眼前的狀況
此時登場的主角是焦慮

事實上過了青春期之後
許多人的主要情緒都是焦慮
即便是中年大叔的我也是如此
今天英文升級考試沒過
被否定的感受讓焦慮感浮了起來

一般人聽到焦慮
立刻就會聯想到負面情緒
但其實焦慮的存在
是有助於我們成長與解決問題的

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很多表現良好的人
都處於一定程度的焦慮狀態
適度的焦慮可以推著我們前進

雖然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但事實上
我們其實已經表現得非常好了

身為一個生物學家
提到情緒的功用
就會想回到原始人時代來討論

當我們的祖先還居住在洞穴裡
依靠打獵維生時
團隊合作是很重要的
而被踢出團隊
則意味著很快會死亡

因此我們內心內建了
會跟同儕比較的系統
我們希望確保自己
能夠為團隊做出足夠的貢獻
不要做出任何扯後腿的事情
不然可能會死

不過這個情緒系統
只適用於數十人的小團體
當這個數字因為網際網路的影響
擴大到數千數萬人時
我們很可能會陷入過度焦慮的狀態

但我們會因為輸給少數人
就因此失敗或死掉嗎?
我想現代社會跟原始部落相比
要安全得太多了

所以意識到焦慮是個工具
而且是有點過時的老工具
我們就不會總是被情緒綁架
能夠更理性的看待情緒

另外劇中討論到另一個重點是
關於自我的構築

劇中萊莉的意識裡
原本有顆自信小樹
在孩童時代
生長在一個充滿愛與安全的環境中
讓萊莉長出了自信與掌控感
而所有不愉快的
或是關於失敗的記憶
都被快樂的回憶所掩蓋
埋藏在看不見的記憶深處

然而
在動盪的青春期
隨著不確定感的上升
兒時建立的自信感變得不再可靠
害怕失敗與挫折
讓萊莉的自我價值崩壞
從我很好
變成了我不夠好
過度焦慮讓她陷入了茫然的困境中

在最後的結局裡
萊莉成功長出了新的自我
這個自我並不是兒時的那個
只有成功快樂回憶的自我
也不是那個因擔憂未來
而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自我
而是能夠面對和接受
所有成功與失敗的經驗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進而不再憂慮
能夠享受當下的生活

跟我去看電影的同學裡
有一個正好是18歲的青少年
不知道她看懂了幾分

不過即使沒那麼理解細節
跟著劇情走也不會有什麼突兀感
就跟許多寓言故事一樣

以上 是在下的觀影心得
歡迎同好一起來討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