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讀後感

走進熟悉的咖啡館
跟貓小姐的屁股打完招呼後
開始寫點東西
(絕對沒有性騷擾,是她要求的)

最近讀了一本書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我很喜歡看有智慧的人們
對於生命的思考及感受

就像是一場對話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我也把自己的想法寫成文字

於是每個讀者與作者展開的對話都不一樣
我想這也是書評之所以好看的原因

–以下開始閒聊–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
很可能參考了許多身旁的模板
來形塑自己的樣子

然而這些模板
未必與自己的模樣相符
像是穿了別人的衣服

於是有些人會出家
像脫了衣服試試

我看過幾個故事
主角來自西方世界
為了解決困擾自己內心的思緒
而到印度、泰國、尼泊爾一帶的寺院
進行禪修、冥想等系統性的修行
期望找到一種方式
能讓自己的內心平和下來

但在心靈探索的旅途中
有許多真假難辨的事情

有些人制定了所謂的境界這套體制
好像投入了越多時間
或經歷了艱苦的修行
遵守嚴苛的戒律
就能夠升級 變成更好的存在

然而是這樣嗎?

我雖然沒有答案
不過就追求更高境界的這點而言
似乎是種常見的本能和迷思

這像是在說
只要我經歷了數十年的苦修
就能帶著滿滿的心靈財富回航似的

但在我看來
所謂心靈上的成長
並非獲得了什麼
相反的
只是覺察了”應該的框架”
把這些鷹架從心裡拆掉了而已

然後可以長出自己的形狀

「我可能錯了」這本書的作者
在經歷了長久的修行生活之後
最後也回到了西方社會裡

在這裡
巨大的生活方式變化
衝擊著他的內心

多年的訓練無法幫他擺脫憂鬱的困境
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後
他抓住了支撐自己的東西
是來自於別人承認他

在傳授修行技巧
或分享人生體驗的演講上
能夠做出確實而有價值的貢獻

這點也讓我覺得受到鼓舞

因為我和作者一樣
都是容易低估和否定自我的性格
但其實
也許我們也可以對別人產生幫助

即便看來只是書寫自己的日常
撰寫一些感觸與心得
也能為別人帶來價值

紀伯倫說過:
「一個人每日的生活方式就是他的信仰」

在書寫的過程中我不禁想:
「喜歡禪(或說是簡約)生活風格的我,
文章會不會越寫越有禪意呢?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裡面不只是意義,
也能帶給人溫暖的感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