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轟媽拿了一本房客感言出來
跟我說走前要寫心得報告
於是我便找了一天
把它當日記寫完後
交給轟爸唸
整體文章結構之工整
情感之豐沛
讓二老不由得要給我個大拇指
像是唐伯虎點秋香裡演的一樣
I’m a good writer
最近常常這樣給自己打氣
不過雖然這次的Home Stay
給我帶來的經驗是好的
同一件事情
換一個人來看可能很不一樣
轟媽提到在我來之前
有個另一個女學生住不慣這裡
很快搬走了的故事
事件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
根據轟媽的描述
這女孩覺得房子太老舊
隔音效果也差
所以跟代辦抱怨
說想要換一家環境好一點的
然而換到有錢人家之後
卻又覺得對方態度不好
想要換回來
造成了各方的困擾
轟媽最後是拒絕的
而女孩的反應是哭泣拜託
在這起事件中
我注意到的是
女孩不成熟的反應
傷害到了他人
最後也傷害到了自己
但我同時卻也理解她的感受
有興趣的可以繼續看以下解讀
首先我想提的是
這世上每件事物都有不同面向
這女孩看到寄宿家庭的房子時
她注目的焦點是老舊
而我第一次來到這房子前
看到的是漂亮的花園
和古典而溫暖的房間
她覺得房間隔音很差
隔壁的室友會打擾到她
這也是事實
而我來之後發現
雖然偶爾會被室友弄出的聲響打擾
但並不常發生
我還是可以生活得很自在
這是另一種觀點
也許新環境與這女孩習慣的環境有落差
在她聚焦在環境不好的一面之後
沒有直接跟寄宿家庭溝通
而是跟日本的代辦說要換地方住
然後協商的過程中
為了達成要換宿的目的
也許不自覺地放大了負面說詞
造成了別人受傷和生氣
轟媽生氣地說這女孩在說謊
明明這些事都不是真的
(其實有一部分是真的
但可能也有誇大的部分)
接觸過心理學一段時間後
我對於某些情緒反應比較敏感
能夠下意識地察覺到
例如人在生氣時
很容易就幫對方貼上負面標籤
例如她是壞人 她在說謊
她說的完全不是真的
但這些標籤未必是合理的
我先是跟轟媽說
我也有認識一些像這女孩一樣
會透過誇大或不實的說法
來保護自己的人
(我在這邊把說謊的目的
從單純為了占便宜
延伸出另一種可能性-保護自己)
然後說
每個人腦中都有一個
負責說故事的部分
有些人的這個部分比較強
他們會捏造一些想像
讓自己的說法合理化
他們自己也相信那是真的
(我先說明每個人都有共通的地方
讓轟媽比較容易理解體諒
接著我說明那些言詞誇大的人
並不一定是蓄意騙人)
有看我之前文章的讀者
就知道大腦有很多自動化的機制
這些機制很省腦力
但得出的結論未必正確
例如剛剛提到的幾個例子
當我們聽到誇大的言語
大腦就會自動處理貼標
例如:
她在說謊,她是故意的,她抱有壞念頭
但有沒有可能
她只是不夠成熟
她並不是故意的
她的內心還是個孩子
即便實際年齡已經是成年人
但成年不代表心智成熟
這也是我跟轟媽說的話
這故事讓我想起一部韓劇
機智牢房生活
在這部劇中
男主角在監獄中和人結下樑子
並在快出獄前
設計陷害了對方
讓對方關禁閉很長一段時間
看似無力反擊了
但誰能想到對方有個忠心的小弟
不顧一切的要報仇
於是用刀叉傷了男主的手臂
讓原本預計回去打職棒的男主
美夢就此破碎
這故事讓我深刻感到
對旁人的善意或傷害
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話題回到前一個寄宿生
她要搬走的理由讓轟媽很生氣
不過雖然是對方有錯在先
生氣也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可以選擇像普通人一樣反擊回去
或是
我們可以選擇溫柔對待
因為理解對方
知道對方不是故意的
選擇反擊回去
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普通人
選擇溫柔以待
會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而誰能決定你(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呢?
不過知道歸知道
理智雖然能因此獲得一些力量
但也並不表示就足以和情緒硬槓
花點時間以柔克剛
耐心等待情緒消退還是很重要的
P.S. 最近開始嘗試寫這種
生活+心理反應的文章
不知道會不會太難讀懂
或是有哪裡歪掉
請幫忙給我點讀者反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