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其實是心理學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感覺
讓我們來看看書中的幾個片段
可以發現這些商業理論
完全也適用於人生的其他面向
(把財務、理財、股市這幾個詞換掉)
「有些事情經常被忽視:在制定財務決策時,不要以冷酷理性為目標,只要差不多合理就好。
合理是更實際的做法,讓你有更好的機會長期堅持下去,這正是理財最重要的事。」
「當我對世界運作的某些部份視而不見,就可能完全誤解為何股市會這樣發展,然後用一種太相信自己能力的方式預測股市接下來的發展。」
如何?看完之後你是否覺得
投資學其實是心理學?
另外本書中也討論到幸福感
作者認為:
「與我們考量的任何客觀生活條件相比,對自己的生活有強大的掌控感,是預測正向幸福感更可靠的指標。」
拜現代科技進步所賜
現代人的生活品質
其實遠比以往的貴族都要舒適
但另一方面
社群媒體也放大了比較的影響力
「為什麼他有我沒有?」
這種追求公平的原始內建情緒
在現代社會可能不再有幫助
反而造成個人心理上的困擾
很多人單純地想
只要有錢有地位
就能感到幸福
然而如果去詢問那些
別人眼中的成功者們是否幸福
很可能會聽到意料外的回答
我聽過一些心理學節目說
調節自己的慾望很重要
避免盲目的追求越來越膨脹的目標
不過我自己是天生物慾低的人
這點倒是不需努力
關於幸福 我目前觀察到的是
會需要一些構築安全感的基底
然後活出自己喜歡的生活片段
所謂的安全感包括了:
有足夠的金錢確保生活
有足夠的智慧覺察自己的思緒
有足夠的人際網路
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以上這些打造船身的基底
都足夠穩固之後
剩下的就是航向自己喜歡的生活了
這話聽起來挺模糊
但我最近發現了一個清楚的定義
當我在學校的課堂上
覺得過程很愉快
希望這樣的時光
能夠重播再重播
一直持續下去
我想要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
讓我能更了解這些
有緣來相逢的同學們
我想這樣的感受
就能稱為幸福了吧
所以我現在對幸福的定義是:
「有個讓我想一再重複的時光片段」
你覺得呢?